AI | 加密货币转错了对象还能要回来吗?
2025-11-05 10:18:08
2025年10月,整个世界都被一条新闻给轰动了——美国司法部直接闯进柬埔寨一个电信诈骗集团的住所,把比特币没收了,价值居然高达150亿美元!比特币的市场高价值性导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加密货币误操作发送至错误账号后,当事人是否还能要回来。理论上可依据《民法典》不当得利制度主张返还,但实践中存在身份确认难、执行难度大等障碍。若能证明误操作及收款方无合法根据取得利益,法院可能受理并支持诉求,但需承担举证责任及执行风险,而且立案成功的风险就很大。下面笔者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法律依据:不当得利是核心请求权基础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二条 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加密货币误操作发送的场景中,转款方(受损失者)与收款方(得利者)之间无交易、赠与等合法依据,收款方取得加密货币构成不当得利,转款方有权要求返还。
需注意,加密货币的虚拟属性不影响不当得利的适用——即使加密货币不是法定货币,其作为特定虚拟商品的财产属性仍受法律保护,误操作导致的财产转移仍需遵循民法的公平原则。
司法实践:无直接案例,但可参考同类逻辑
现实案例中未能找到加密货币误操作转款的直接案例,但可从以下两类案例推导司法态度:
不当得利一般案例:如(黄某与抚州某贸易公司不当得利案),法院认为无合法根据收到款项应返还,支持了原告的诉求。此类案例的核心逻辑(无法律根据取得利益需返还)可类推适用于加密货币误操作场景。
原告黄某诉称:2020年5月,原告经朋友介绍投资理财项目,原告觉得该项目有发展空间并加入做投资理财。于2020年5月14日至同月15日根据该项目平台客服指导陆续向该平台提供的账户转账打款共计162250元投资,原告投资并未收到任何回馈,后多次联系平台客服未果,故查询银行流水发现转入了被告账户,现该平台现已经无法进入。
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抚州某某贸易有限公司2020年4月13日成立,经营范围:日用百货、服装服饰、办公用品及互联网销售等。2020年5月,原告黄某经朋友介绍了解到一个经营”比特币”网站有“比特币“投资项目可以投资理财,原告于2020年5月14日、5月15日分别向朋友提供的被告抚州某某贸易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账户转账人民币107252元、55000元共计162250元,转账时原告分别备注:“黄某提交申请”、“黄某流水资金”。转账后原告多次联系被告公司未果,故原告诉至本院。
本院认为,根据民法典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依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被告抚州某某贸易有限公司于2020年5月14日、15日无合法根据收到原告黄某转款人民币162250元属于不当利益,被告依法应当将该款及时返还给原告,故对于原告起诉要求被告承担162250元的还款责任的诉求本院依法予以支持。
虚拟货币相关案例:法院一般会认定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但一般不会否定其财产属性——若误操作导致的财产转移,理论上法院仍有可能基于财产权保护原则支持返还,但是风险极大。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22年全国法院十大商事案件之三:胡兴瑞诉王刚买卖合同纠纷案——国家发布明确禁止“挖矿”活动的监管政策后,当事人签订的比特币“矿机”买卖合同应认定为违背公序良俗的无效合同。
比特币不具有与我国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挖矿”活动产出的“成果”不是法定货币,也没有实际的价值支撑,虚拟货币生产、交易环节衍生的虚假资产、经营失败、投资炒作等多重风险突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秩序,甚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国家金融安全,有损社会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所以,国务院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禁止开展和参与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本案从比特币交易活动对国家经济社会秩序,尤其是金融秩序的影响出发,对相关交易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将潜在的金融风险尽量化解在风险链条的前端,传达了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司法态度。
实务障碍:需解决身份确认与执行问题
身份确认难:加密货币地址具有匿名性,若收款方未关联真实身份(如未在交易所实名认证),转款方无法确定被告主体,导致诉讼无法启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要求有明确的被告)。《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执行难度大:即使法院判决返还,若收款方已将加密货币转移至其他地址或变现,执行机关无法追踪或扣押(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反而增加了执行难度)。
风险提示
若收款方是匿名地址(未关联真实身份),诉讼可能因被告不明确被驳回;若加密货币已被转移,即使胜诉也无法执行。
法院可能以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为由,拒绝受理或驳回诉求。
因此在国内建议尽量避免使用加密货币作为财产的交易,储存,保值等手段。
联系方式
如果读者对文中所涉类似技术或法律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和咨询,请通过微信或电话联系作者杨斌(18611326705微信同号)。